
蘭陽溪大暴走
嚴格說起來,蘭陽平原幾乎都是蘭陽溪沖出來的。 蘭陽溪舊名濁水溪(是說古時候的溪只有兩個名字,清水溪跟濁水溪),溪如其名,溪水灰灰濁濁的,帶有很多砂石,據說在一萬年前蘭陽平原才形成。 光看蘭陽溪的寬闊河道就對她敬畏三分,平常水量就已經滿豐沛,若是颱風之後更是驚人,日據時代為了發電,從大同鄉築壩截水引入天(送)埤發電廠發電,排出的尾水作為灌溉使用,這長16公里的排水溝後來就叫「安農溪」,沒錯!安農溪其實不是溪,是人工挖出來的水道。 安農溪源自蘭陽溪,最後與羅東溪交會後,還是回到蘭陽溪的主流,加上宜蘭河與冬山河在出海口前再與蘭陽溪匯流,形成台灣東北部最大的河流,遙望出海口看滾滾溪水與海水衝撞之後湧起的白色浪花,可以完全感受到她的力量。 為了探訪這條蘭陽平原的母親之河,用google地圖和實地探勘了好幾次,確定可行後才出發,不過雖然有做點功課,但許多河段只能遠眺,到底能不能划,還是要到了才見真章。 選定從安農溪的分洪堰公園出發,先經過看起來很急的安農溪下游河段,下水之後才發現,原來看起來急,是因為太淺,一路聽著船底刮到石頭和心裡淌血(很怕貴森森的船就此報

舊寮溪漂漂河
丸山,對一般大眾來說是個上面有很多墳墓和廢棄建築的小丘,但在文史專家邱水金老師眼中卻是一座聖山,上面有著三千多年前人類活動的豐富文物,讓丸山遺址成為宜蘭重要的資產。 想像一下三千年前的丸山,一座靠海的小丘,三千年來蘭陽溪慢慢地把山上土石往下運,堆積成今日的蘭陽平原,在平原上形成一條條平時看似柔弱,但有時波濤洶湧的溪流。 舊寮溪便是其中之一,發源於冬山鄉的舊寮山,是冬山河的主要支流,平日水量不大,在匯集丸山、鹿埔一帶的湧泉水圳後,流經丸山、八寶、太和,由於河道蜿蜒不甚寬闊,所以大雨時常造成丸山地區淹水,早期的洪水氾濫雖造成災害,但也因如此為周邊土壤肥沃適合耕作,在稍往下游的河道經過整治後,洪災警報解除,但原先生態豐富的自然河道亦不復見。 因為有地緣關係,時常經過丸山八寶一帶,看著蜿蜒水路與豐美水草但苦無親近機會,直到有幸在宜蘭社大邱錦和老師帶領下從丸山一路划到冬山河,立馬愛上這條與在地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漂漂河。 負責勘查的鐵頭教官找了一個交通繁忙但卻沒人會注意到的下水點,水位不高但對獨木舟來說已綽綽有餘,水流不急但已經足夠划舟人輕鬆的順水漂流。此段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