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山河的美麗與哀愁
我一直不了解為什麼冬山河可以叫做”河”?
台灣許多又大又寬的水都叫”溪”,為什麼冬山河叫”河”呢?
直到真正下水划船,才有一種被小河母親懷抱的感覺,她當然是條”河”。
冬山河發源自海拔980公尺高的新寮山,全長24公里,其中平原段有12公里,集水區雖然不大,但大雨後累積的水量也夠嗆的,話說尚未整治前遇雨必淹,加上平原段地勢低平河道蜿蜒,漲潮時海水倒灌,讓下游的五結冬山地區常常泡在水裡,因此有「三年沒做大水,母豬就有金耳環可以戴」的俗語。
雖然冬山河時常氾濫,但卻也吸引許多漢人來這邊開墾,排擠了原本生活在此的噶瑪蘭人,原因除了土壤肥沃外,豐富的河川生態代表只要努力捕獵種作,就不怕餓肚子。
記得第一次探訪冬山河,是從出海口往上游划,短短十公里景致卻有許多變化。下游出海口到清水大閘門兩岸許多蘆葦和沙洲,冬天時候鳥比人多,水裡受驚擾的虱目魚跳得跟海豚一樣高。
中游從清水閘門到國道五號橋,因為整治的關係較為人工,但途中的傳統藝術中心與親水公園都有河道可以直接划船進入,可以感受到設計者當初的巧思,不過這段也因為有比較多生活廢水排入,水質較差。
往上游划,河道看起來越自然,離山越近,水面也越靜。
釣魚的人不是往半鹹水的下游找大魚,就是到水質清澈的上游釣沒有土味的吳郭魚,不論技術好壞,能夠在舒適美好的青青河畔釣魚殺時間,就夠享受的。
負責河面清理工作的大哥們就沒這麼愜意了,一年四季不論晴雨都要在河道上來回穿梭,夏天曬到頭昏,冬山淋雨冷個半死,只為了移除因為家庭汙水太營養而快速增生的布袋蓮與大萍,以及卡在其間的漂流垃圾,若沒有他們的努力,河道很容易就阻塞,甚至優養化影響水質。
在陳定南縣長的堅持下,台灣有了一條冬山河。
為了解決水患,她是一條高度人工化、整治過的河流。
為了休閒遊憩,她是一條適合親水,景觀優美的河流。
但不只冬山河,整個平原阡陌複雜的水路也都水泥化了,過往與人共榮的豐富生態已不復見,只能從耆老口中聽到那些「魚蝦怎麼抓都抓不完、河裡面的蛤仔比手掌還大」的故事。
人與河的關係不再像以前那樣緊密,只能從划行的過程中,細細體會千百年來她的美麗與哀愁。